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美丽的隆回我的家】“寻根八都”之 四都 篇

    信息发布者:kaifeng
    2017-07-01 22:55:14    来源:隆回新闻网   转载

    神韵四都竞风华 

    七江水绕千谷坳,四都脉衍望云山。山明水净、处子般的七江这幅彩画,犹如仙女针针走绣,用华美的丝线编织而成;九鲤洞天(棉花园村)的深处,肆意怒放的映山红处处流芳,用万紫千红的春色雕镂着七江大地精美的岁月风华。

     QQ图片20170616165647.png

    鸟瞰七江镇

    梦里月明如水,佳人歌笑如风。相传七仙女羡慕这片土地上的人间春色,便偷偷下凡于此,几晌贪欢后乐不思蜀;玉帝知晓后雷霆大怒,于是派风神用遮天蔽日的狂风将仙女卷上天庭受罚;仙女衣裙上的彩带被吹落七根幻化成七条溪水,于是,便有了七江水,也就有了七江。七条溪水安静地流淌着,如同一场旧年的幽梦,将一个个村落深藏在静谧隐隐的青山绿水之中。

    一、神韵四都藏绝技

     

    古楚梅山,尚武崇文。史料记载,旧时代的梅山地区“不与中国通”,曾长久地保持着农耕文化的原始形态,长期呈现着“无君主、无剥削、无战乱、无徭役、清虚自守、自为生理”的世外桃源状态,被称为“莫徭”。在四都七江地区,至今还流传着梅山文化中的一些传统元素。

    与梅山神的对话——傩戏

    傩,古书解释为驱鬼逐疫。傩舞是梅山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梅山傩戏原始古朴,是民间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扮演的娱神和自娱戏剧,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杨家山村梅山傩戏传承人刘期贵介绍,隆回区域内的巫教傩戏大致分为两支:一支以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白石江的闾山九郎为法主,另一支以江西龙虎山的毛山八郎为法主。这两个支派虽传自不同地区,但经过历史变迁,现已大同小异。梅山傩戏有一套固定的行头——法服、法器和面具。这些道具中,牌带是通天、通地、管人、镇鬼全部法力的集中表现;牛角是师公用来点兵差将,发号施令的法器;面具是傩坛特有的一种神器,戴哪位神的面具,法师就变身成哪位神,据说就具有该神的法力。


     QQ图片20170619104341.png

    梅山傩戏法师道具

    傩戏表演中,有一项绝技,即武庆,要跳舞、翻筋斗、行倒路,人称倒路梅山。法师要扮演成三峒梅山,表演他们的身世和平生作为,哪怕是冰天雪地都得勒上裤管打赤脚,用锅灰或钱纸灰把脸面涂得乌黑。其中最为惊心动魄的,当属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要将十二把或二十四把、三十六把大刀,刀刃朝上装于刀竿上,再将刀竿竖起,表演时,法师非常庄重严肃,打着赤脚,背着过关童子,手执牛角,一边画讳念咒,一边打着赤脚踩着刀刃而上,至顶端又迎刃而下。“下火海”即把犁田的铁铧用炭火烧得通红,法师念咒语后,用手、脚去摸、踩铁铧。表演中,法师向烧红的铧口喷上烈酒、桐油,燃起几尺高的火苗,法师则端着正在燃烧着的红铧口,向四周冲杀,嘴里发出尖锐的吼叫声。现场惊险、恐怖、紧张、热烈,观众发出嘘嘘的惊叹声,纷纷向后退闪。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当然知晓,在科学不发达、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相当有限的古代,用傩戏的形式求神赐福,驱鬼压邪,寄托着人们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梅山渔猎文化活化石——炭花舞

    炭花舞的雏形源于远古时代的渔猎文化,随着城市文明的出现和乡村娱乐文化的繁荣而发展,因梅山地区独特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而流传。可以说,炭花舞是梅山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文明逐步向前发展的原始见证,更是梅山地区渔猎文化的活化石。

     

     QQ图片20170621095556.png

    七江炭花舞

    夜幕降临,望云山脚下的七家铺村,几个大汉各执一根约4至5米长的柔韧竹竿,竹竿的上端用两米左右的铁索吊着一个火灯笼,火灯笼用细铁丝编织成半圆体网兜,约有半个篮球大,圆口朝上,用铁丝将网兜与竹竿上的铁索相连结。铁丝网兜里面装满栗皮木炭(栗皮木炭燃烧时爆裂不止),点燃后,挥动竹竿,如烟花般爆裂的火球在夜空中呼呼窜舞,两人一组,相互配合,形成“黄龙缠腰”、“双龙抢宝”、“八字回龙”、“雪花盖顶”、“莲花扫地”、“朝天三炷”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图案。

    据悉,这种特殊的表演,往往出现在元宵节龙灯队伍的前头,或红白喜事等乡村晚间活动的场面上,伴着震天的梅山锣鼓,吹奏着从汉阙唐宫里遗传下来的“阳雀啼”、“送宫花”、“得胜令”、“打牙牌”之类调牌的唢呐,势烈形奇,驰魂夺魄。

    1947年出生的胡光旦是炭花舞的传承人,从小听爷爷口传炭花舞技艺,1962年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炭花舞基本功,学习和掌握了炭花舞的传统花式,后来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还创新了一些新的舞法,如“九莲环、一串通、闹菊花、仙女散花、九龙戏水、春燕翱翔”等。

    为了不使七江炭花舞失传,胡光旦根据祖传的技艺技能和自己的学习经验,还收集、整理了一套教案,专心致力于七江炭花舞的传徒授艺工作,从2010年起相继带徒20多人。胡光旦与其搭档七江炭花舞传承人胡光河多次在隆回县城、七江镇、棉花园及虎形山花瑶古寨等地表演,精湛的技艺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和好评。如今,棉花园村的青壮年在村书记的带领下,以神韵梅山旅游项目为契机,在炭花舞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每到节假日,前往棉花园村观看炭花舞表演的游客络绎不绝。



    人舞“人”、口代“口”的梅山木偶戏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又称“傀儡子”,是梅山地区民间艺人走乡串户、为节日婚嫁、神灵祭祀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清朝嘉庆年间由宝庆府经高平传入,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QQ图片20170621095043.png

    木偶戏道具

      隆回木偶戏的南北两班人中,以七江乡水源村的木偶戏班最有名气。

    木偶戏一般是“还戏愿”,又叫愿心戏,大多是酬神的,因此必唱岳飞、目莲、观音、圣帝四大本,体现“忠孝节义”的传统主题。有时候也唱唐朝的《薛仁贵征东、征西》、《五虎平南》、《罗通扫北》等,或者是三国戏《过五关斩六将》、《战长沙》、《张松献图》、《三英战吕布》等。

    木偶戏的艺人集唱、作、念、打和奏乐、表演于一体,达到艺人舞木偶人、艺人口代剧中人之口的戏剧效果。表演时,艺人右手把木偶举过头顶,左手转动木偶身躯的机关,边唱边演;四周的围布要把演员的整个身体遮住,演员在下面操纵偶像,木偶能表演眨眼,喷烟、喷火、杀头、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高难度动作,人物形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据了解,水源村的刘映轩先生(已故)8岁学戏,生、旦、净、末、丑样样皆会。他不仅擅长表演木偶戏,也擅长雕刻木偶像,很多相邻县市的老艺人都到他这里定做木偶像。2011年,刘期龙、刘名成、刘爱成三位老人获得这一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传承人称号。

    以刀代笔、以木代纸的老技艺——糍粑印雕刻

    在隆回,每逢春节、重大的节日或者喜事,家家户户都要舂糍粑,人们把糍粑作为贵重礼物馈赠给亲朋好友和长辈,以表达主人家最美好的祝愿。糍粑做得好与坏,糍粑印至关重要。

    QQ图片20170622111254.png 

    糍粑印雕刻与成品

    爱美的四都人,在木板上雕刻成花鸟虫鱼、吉祥文字等各式各样的圆形凹版图案,人们把舂柔的糯米粑揉合放到早已撒好青松树枝的糍粑印中,待到糍粑稍凉后就取出,再在糍粑中心点上一个红红的印记,一个个有如艺术品的糍粑就大功告成。

    今年54岁的雕刻传承人刘金保是隆回县为数不多的手工雕刻糍粑印的老手艺人。17岁开始和师父学习雕刻技艺。刘金保说,糍粑印的花型有60多种,雕刻过程工序颇多。雕刻的原料以杂木、硬树为上乘,把原木锯开为50厘米长、12厘米宽、厚度为3厘米的板子后,就开始了雕刻。先在木板上描绘出要雕刻的图案,然后就用半圆刀、三角刀、平刀、斜口刀、剔刀、翘刀、锤子等工具进行雕刻。

    糍粑印雕刻耗时长、效益慢,如果要完全掌握雕刻技艺,需要很长的时间磨练,因此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刘金保已将雕刻技术全部传授给了儿子们,虽然儿子们觉得这个行业很“吃亏”,但他们希望这个“吃亏”的老手艺能一直传承下去。

    二、鸟树下、坪上院子以及上下四都

    地名语词揭示了地名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其所指代实体的地理、历史和乡土特点,是记录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的“活化石”,也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和记载当地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四都七江,地名因河流而诞生。依山而建的村庄,七水汇流的河网,汇聚成七江的前世今生。在七江的前世今生中,鸟树下这一地名尤其值得一提。

     QQ图片20170623091544.png

    鸟树下片区神韵梅山项目村——棉花园村

    关于“鸟树下”这一地名的来源,很多四都人都说不清楚。据当地人说,今天的鸟树下在古代是一个近两千多平方米的土坵,土坵上葬有原土著夏姓的祖先,整片土坵上古木参天,每到傍晚时分群鸟栖息于树上很是热闹。在采访中,记者走访了原鸟树下村村支书王树仁。据65岁的王树仁介绍说,鸟树下这一名字的来源,最可靠的应该是这样的:古代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途径此地,在一棵参天古树下纳凉,不觉朦胧入睡。适时天气骤变,恰逢多位仙人云游至此,见树下酣睡的书生气宇轩昂,料定日后必成大器。仙人便调遣大批鸟雀栖息于大树上将暴雨遮盖。书生一觉醒来到处洪水泛滥,唯有古树下滴水未沾,惊奇之后见树上鸟雀成群,他幡然醒悟,原来是上天保佑。后来书生进京赶考,果然一举成名,独占鳌头。荣归故里时,再次路过此处,便将此处命名为“鸟树下”。这个传说,显然是古人的臆测,但其中追求吉祥、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后人们却不忍求全责备。

    鸟树下是上达新化下抵宝庆的必经之地,是四都七江的三条古街之一(另外两条为千古坳、十里山),曾经商贾云集,人气十分鼎盛。作为四都的核心区域,鸟树下街道内侧的王姓孟氏婆婆坟茔牌阁见证了四都的兴衰史,也记录了王家坪上院子的繁衍生息史。

    据《王氏族谱》记载,五代、北宋时的王佑之孙明远曾任宋大理寺评事,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78年)从太原至山东,又从江西到湖南巡察民情后,就迁居湖南古潭洲(今长沙)麻石沟,后又迁居隆回十里山(今建华村),继又迁居新化梅邑(今高平马落桥)。其中,王明远之二房室孟太君独携其孙政信,于鸟树下坪上(今五星村坪上院子)定居。他的后裔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几百年来,王姓子孙后代分布隆回及周边省市县,后裔总数达100万余众,有鸟树下王氏宗祠大门联为证:

    兰亭序,槐堂铭,千古来名人相望;

    由江西,迁坪上,五百载聚族于斯。

    据王树仁介绍,孟氏婆婆坟茔牌阁始建于宋光宗绍熙五年,清康熙二年复修;1965年斗角楼水库溃堤冲毁;1986年复修;牌阁上的堆画“八仙过海”、“李元霸称雄”等历史典故塑造得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QQ图片20170623091627.png

    《王氏族谱》记载的王家大院

    沿鸟树下而下,便来到了七水萦绕的四都河,四都田垄旁,一座海拔近千米的金字寨拔地而起。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四都另外一个大姓刘氏祖先——刘谷宝侠士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并把安营扎寨的屋场称作“天子屋场”。据《刘氏族谱》记载,刘谷宝协助朱元璋斩杀陈友谅于荷香桥的仙人洞,朱元璋封他为护驾大将军,刘谷宝坚持不受,并主动解除武装解甲归田。时光荏苒,清末,刘氏祖先、金塘村刘荣鼎参加武举科考,被皇帝封为“武义都尉”,现在,刘氏后人还保留着先祖练习武艺的、重达120余斤的大刀。

     QQ图片20170623091650.png

    武义都尉大院以及遗留下来的大刀

    一山难容二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王、刘两大家族开始了家族的恩怨史。在四都,一度还有“王、刘两姓不通婚”的祖训。王氏家族久居鸟树下一带,刘氏家族久居十里山一带,两大家族划七家铺为界,于是便有了“上四都”和“下四都”的称谓。当然,这是历史的沉积而已,如今的四都人,无论是刘姓王姓或别的姓,他们和谐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日新月异看七江

    九鲤奔腾上云山,万山红遍七水江。

    近年来,七江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战略举措,扎实推进“两个打造、四项建设”。七江镇主攻经济发展,打造实力七江;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美丽七江;着力改善民生,打造幸福七江。

    采访中,七江镇党委书记罗立华告诉记者,该镇将以抓项目、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为主线,全面实施“项目立镇、开发扩镇、生态秀镇、和谐兴镇”发展战略,注重产业优化升级,注重农业提质增效,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注重社会和谐稳定,注重打造七江新形象,全力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 顾 问:罗佳成  郑希华  刘小溪  贺震寰     

    策    划:欧阳征剑  陈冬沣

    撰    稿:胡权  戴琛

    编    辑:喻无瑕   陈红

    顾    问:马轶麟  邹宗德  谭奇洪  陈静

    特别鸣谢:隆回建鸿达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辰河世家

    致    谢:七江镇党委  七江镇人民政府

    文摘/编辑:魏先昶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