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美丽的隆回我的家】“寻根八都”之 一都篇

    信息发布者:kaifeng
    2017-06-01 00:59:08    来源:隆回新闻网   转载

    【美丽的隆回我的家】“寻根八都”之 一都 篇



    兴隆福地    继往开来 

    司门前镇新貌

    五马汇槽(意为车水马龙之地),“隆回”滥觞(喻事物的起源、发端)。推开一都的大门,迎面扑来的便是由千年时光酝酿的浓郁芬芳。无论是从隆回巡检司故地留存的皇天后土,到今日司门前镇的富庶繁华,还是从魏家塅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到司门前镇四山护佑的浪漫传奇,带给我们的,除了对一都悠久历史的敬重,更多的是对一都厚重文化的深情向往。

    一都司门前镇地处隆回西北部,今辖2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人口逾6万。这里气候宜人,物产资源丰富,历史传承悠久,人文艺术荟萃,英才名流辈出。群山环抱中穿境而过的金水河、鳞次栉比的三条古街、随处可见的参天大树……见证了这个古镇的沧桑变幻。


    一、“隆回”滥觞

    隆回巡检司旧址(黄花村)

    据史料《嘉庆一统志》记载,“隆回巡检司在邵阳县西北百八十里隆回市(今司门前镇)。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本朝因之。”隆回巡检司司衙设在该镇黄花村一组,“司门前”意为司衙之门前,该地由此得名。巡检司是近古封建时代州、县衙门对地僻人稀地区(海岛、偏僻山区、县治的边沿地带)进行治安管理的派出机构。当今的隆回大部分,旧时代属于宝庆府邵阳县,离邵阳中心地带甚远,所以派出隆回巡检司进行管辖。邵阳县北路一带有八都(相当于乡镇),都下设团(相当于村居)”,司门前为第一都。隆回巡检司于1842年(道光22年)裁撤,裁撤后的一都司门前称隆回乡,后改称隆中乡,后又改为兴隆乡,其乡公所一直设立于司门前,“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北路隆回一都司门前”的称谓沿袭有500余年。1947年隆回置县,县治六都寨。至此,隆回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商贾云集的“五马汇槽”之地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旧时的一都司门前,有“五马汇槽”之称。在交通落后、舟车不通的历史尘埃中,这里是上通云贵川、下达两广的必经之地,青石板官道整齐有序地贯穿于境内,沿途设置官府驿站,商贾往来络绎不绝。

    司门前镇石桥铺古迹——识字墙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土岭界下石桥铺约三里长的狭长街道(现仅存零星建筑),以“伙铺(旅馆)多、店铺多、豆腐坊多、织布染坊多、过往行人多”最为人津津乐道。直到今天,当地还流传着一首童谣:“石桥铺,好富裕,山上产树竹,田里种蓝芋(用作染布的染料),合面街,铺对铺,你纺纱,我织布,开染坊,染青布;种蓝上千亩,富了几百户,织染一条街,红火石桥铺。”

    据史料记载,一都司门前在明清时期最为鼎兴,境内古塔、阁楼、古茶亭、牌坊、祠堂、庙宇颇多。与记者同行的司门前镇副镇长欧阳日军是土生土长的一都人,对于司门前老街的记忆犹新,“司门前的老街有三条,石子坳街、大街上、财官田街形成三足鼎立的品字格局,街道内店铺繁多,门类齐全,每到集市,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孙家垅水口古建筑石杨桥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竹山院欧阳宗祠

    相隔数里的丫吉山也值得一提。丫吉山山上山下文物古迹繁多,山上有太坪庵,山下的乐丰村有屋连屋院套院一层比一层高的“九重屋”(现仅存一座老宅);孙家垅、金石桥、中团三地搭界的“双圣亭”、富石庙的胡氏祠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竹山院欧阳宗祠、始建于明清中叶的孙家垅水口古建筑石杨桥等,更是凝聚了当地群众的聪明智慧。

    兴文重教的乡绅民众

    向阳疏远.png

    向阳书院遗址

    跟随着向导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为启智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向阳书院。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向阳书院是隆回县著名的旧书院之一,故址位于该镇向阳山上。书院最初是由司门前欧阳氏富户集资兴办的族学,有大小房间十数间。书院建成后,由地方有名望的父老出面,聘请学识渊博之士来书院主持教务,学习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兼习《了凡纲鉴》、《东莱博议》、《杨子》及历代名家文选等。

    办学之初,书院所需办学经费由地方摊派募集,生徒入院就学实行免费,成绩优异者还可以领取奖学金,并被推荐参加科举考试,向阳书院出身的秀才颇多,中举人的有道光年间的朝廷命官三都人(今中团)肖光南,光绪时湖南省乡试第十三名举人、后留学日本的二都人(今黄金井)贺学海等人。优异的教学成绩让向阳书院名震一时,方圆数十里或百里以外负笈而来的学子甚众。

    据同行的知名儿童文学作家陈静先生介绍,司门前的教育发展较早,清中叶境内的乡绅、氏族就开始创办义学和书院。乾隆末年,隆回境内有资料可考的、最早的义学——会芳园义学便诞生,随后,向阳书院、隆中书院创建,各种私塾、义学、族学星罗棋布。据统计,一都在清代共考中进士4人,举人18人。民国年间,有识之士更是以办学为荣,其中最著名的是欧阳秋曝变卖20担谷田在今兴隆居委会高枧湾办起的“秋曝学校”和“秋曝平民夜校”(现仅存部分建筑),日教学生,夜课农民,影响深远。

    夜校旧址.png

    秋曝平民夜校旧址(资料图)

    苦难辉煌的“黄金之乡”

    在隆回,有些地名与“金”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譬如今金石桥镇的黄金井,曾家坳的金盆村,岩口镇的黄金洞……由此可知,隆回的先辈们早就与黄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都的金潭,就因为潭内砂金丰富而得名。早在清咸丰年间就有“魏午庄淘金,困眼闭(睡觉)有份”的传闻。一都黄金品位较高,淘金历史悠久,金农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600余人;高产时,日产黄金百两以上。1940年至1943年期间是采金史上斗争最为激烈的动荡时期,资本家、官僚、封建地主等对黄金开采垂涎欲滴,争相涉足插手,聚众械斗事件时有发生。同时,金农长期以来遭受地主和资本家的疯狂压榨和巧取豪夺,且经常遭受洪水、坍塌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据不完全统计,仅自1942年至1949年解放时止,金农因淘金时遭灾害死亡的人数在250人左右。

    因为缺乏专业的开采队伍和设备,长期以来只是对比较富集的矿脉表层进行开采。隆回解放后,人民政府开始对金矿进行整顿和接管。冶金部隆回金矿成立。1975年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来到湖南,专门会见了时任隆回县委书记马云,对黄金生产、开发等作了许多重要批示。 由此,金矿获新生。

    2007年隆回金杏矿业完成对金矿的收购,目前该公司拥有450吨每日的采矿规模,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采矿法和中深孔爆破采矿相结合,主要产品为金精矿,2016年度实际完成黄金产量159.498公斤,依然续写着一都黄金矿史的传奇。

    金杏矿业.png 金杏矿业办公区

    二、兴隆名人

    一都司门前山恋起伏、钟灵毓秀。由北向南从孙家垅到魏家塅,号称隆回四大田垅之一的十里长垅米粮仓,金水河、髻水河由上而下汇集于一都河,在石山湾又有三都河汇入,河水被东山垠高峰山壁拦住不知去向,由此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狮象把水口、金板铲龙门”景观。

    山孕水育,人文勃兴。在一都司门前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一代代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宛若群星闪耀,为中华大地星辰大海的征程照亮了历史前行的方向。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沙洲回碧水,朗月照金潭。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就出生在学堂湾村沙洲上的院落里。在这里,魏源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而今,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的江南农村小院,历经200多年风雨洗礼,依旧完好如初。

    魏源故居.png

    魏源故居

    据知名儿童文学家陈静先生介绍,魏源的成长,深受他祖父孝立公的影响。司门前凡上了点年纪的都知道孝立公这个人,对他的种种善举,总能脱口而出,说孝立公“性尤慷慨有父风”。康熙庚辰年(1700年),天大旱,田土无收,官府逼交田赋。孝立代父赴县衙门,替一都(全乡)无法交赋税的百姓们还纳饷银。县令卢大经见此义举,特赠“邵邑醇良”匾额表彰,至今,这块匾额一直挂在魏源故居。委员雕像.png

    魏源塑像

    据《邵阳魏氏族谱》记载,魏源酷爱学习,7岁时师从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尝苦读至深夜,母熄灯令卧,伺母熟睡,复以被遮灯默读。”嘉庆七年(1802年)应县童子试一举成名;道光二年(1822年)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中举之后,他曾经三次参加由朝廷礼部主持的会试,因腐朽保守的清政府并不重视他这位经世致用的时代奇人,直至五十一岁才在北京应会试,因文章“劲扫千军,倒倾三峡(考官在试卷上的批语)”才中了第十九名。本应参加殿试,因“试卷草稿字迹模糊”,被罚停殿试一年。五十二岁时补行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从此,漫长的求学路程终算结束,正式由读书人、幕僚走上仕途。以后分别在江苏东台、兴化任知县,高邮任知州。

    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魏源一生虽仕途坎坷,但却著作等身。《海国图志》、《圣武记》等是其改革强国、经世致用的代表作。姑且不表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开启近代中国进程的先导,他提出的改革吏治、开通盐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开启民智等一系列的救世治国主张,被后人评价为“身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

    晚清中流砥柱——魏光焘

    将帅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自幼丧父、生性顽劣的魏光焘(午庄)19岁时在堂叔魏石农的资助下弃学从戎,投江西曾国荃部,帮办营务,因屡立战功,由九品小官历升至知府,并赏戴蓝翎、花翎,获“扬图巴图鲁”、“西林巴图鲁”等称号(巴图鲁是满族的传统封号,意为英雄、勇士)。

    图1.png 邵阳魏氏族谱

    据《邵阳魏氏族谱》记载,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魏光焘从家乡宝庆一带招募三千武威军北上,行军数月、奔驰万余里,赴牛庄督兵抵御日军,三易坐骑,屡败屡战,奋勇指挥,血战数日,方由西城突破,仅以身免。牛庄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他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敢于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牺牲精神和民族气概。魏光焘后来写过一首回忆牛庄之役的七言绝句: 东洋小丑犯牛庄, 士尽争先血染冈。 大炮长枪何所惧, 要凭胆剑斩豺狼。此后魏光焘和他所率领的湘军的事迹广为流传,并建造“湘军纪念碑”以纪念这场战争。

    魏光焘在任期间整顿盐务,创办新军等,并争回上海县属黄浦江口疏通河道的自办权;在收复新疆、痛击法军的战斗中,因骁勇善战被御赐“海外天子”(据黄镇《隆回黄金生产简史》)。魏光焘历任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闽浙总督。后因弹劾昏庸无能的满族将领穆尔察•铁良得罪满洲贵族,奉旨开缺回宝庆修养。辛亥革命后,清廷授魏两广总督,魏以年迈为由辞不赴任。晚年的魏光焘自号湖山老人,卒于今邵阳城东湖山别墅。

    图2.png 魏光焘故居牌头

    据88岁的魏光焘第五代孙魏先槐老先生回忆,魏光焘故居整个院落前后有四重,左右楼阁,飞檐翘角,房屋窗花雕刻鸟兽花草,构图精美,工艺精湛。前有护院砖墙和槽门,院内屋宇40余间,占地约6300平方米。但由于多次失火致使保存情况欠佳,现仅存建筑面积2000余平米。目前虽然被划为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产权归属等原因一直未能将保护措施落实到位,现在依然有5户人家住居其中。

    孙俍工与两位时代人物的往事

    出生于郎中世家的孙家垅人孙俍工是一都人杰地灵的又一个典型代表。孙俍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1916年在家乡读完中学,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战斗。

    QQ图片20170508171049.png

    孙俍工在进行书法创作(来源《湘潮》资料图)

    关于孙俍工,最为人传颂的,还是他与毛泽东亦师亦友的师生情缘。孙俍工在长沙湖南一师任教时,课讲得很好,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吸引了毛泽东等许多他班的学生来旁听。慢慢的,毛泽东前来和他研究书法的次数多了,毛泽东每每将所写的字送去请教,两人成为了亦师亦友的朋友。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忙里偷闲,专程到重庆郊区小龙坎大石坝一号的寓所拜望孙俍工先生。毛泽东将“涂鸦”新作《沁园春·雪》书稿送与孙俍工。毛泽东与孙俍工谈笑风生,从书法谈到文字,再谈到别后生活情况,一叙两小时之久,毛泽东方才辞去。

    在孙家垅,至今还流传着孙俍工妙语救乡亲的故事。解放前,孙家垅村几个乡民在栗坪祠堂内偷偷制造枪支弹药。社会上很快传出风声,国民党要将孙家垅上下血洗十五里以儆效尤。孙家垅的地方绅士们得到消息,情急之下自发筹集路费,派几个孙家后生马不停蹄地赶往重庆求助孙俍工。孙俍工接到乡邻求救后,大惊失色,连夜求见蒋介石。“老家近年水灾、旱灾、蝗灾从未间断,以致匪盗四起,民众不堪其扰。乡亲们为求自保,造几枝鸟枪防身,也是情有可原。只怪他们愚昧无知,不懂国法,不知擅自造枪是大罪。”孙俍工的寥寥数语,让蒋介石自知政府剿匪不力,如对他们痛下杀手,势必激起民愤,说道:“唉,罢了罢了。以此为戒,下不为例!”

    三、民俗文化

    薪火相传,流星点点;文化寻根,观澜索源。沿金水河而上,自土岭界而下,青石官道,满载着历史的印痕,参天古树,见证了古镇的风雨。一都古镇,天佑子民。一都人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和坚实的脚步,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民俗文化画面。

    十分讲究的一都宴席

    恭敬之心,礼也。在民风古朴的一都,礼仪文化的氛围十分浓厚,尤其是宴席礼仪的讲究程度、礼节的复杂程度,实属罕见。

    QQ图片20170510164619.png

    八仙桌

    小小一张八仙桌,蕴含了一都人的全部处世智慧。上座是宴席中最受尊敬的位置,宴席开始之前,宾主自然是少不了一番“拉拉扯扯”的礼仪性谦让。其次是八仙桌的摆放,也极其讲究。宴席不论桌数多少,其主席都必须摆在堂屋,且上席必须靠神龛方向。正规的方桌,其实并非规则的正方形,而是长方形。略长的一方要面对神龛下的主客,以示尊重。摆桌子也是有讲究的,常见的有“一席正向”、“两席正向”、“三席一正二横(品字形)”、“四席器字形”、“六席非字形”等多种摆法。排席亦有讲究,一般总的原则是,红喜事先疏后亲,白喜事先亲后疏或先尊后卑。而所谓的亲戚尊卑,也有讲究,亲戚之中,通常是“娘亲舅大,父(伢老子)亲叔大”;尊卑即辈分,辈分大者为尊。

    宴席一般分以下几种,即春宴、婚宴、寿宴、乔迁宴、三朝宴(打三斗)、丧宴等。一都宴席的布菜也很有讲究,一般是每种菜摆两大碗,在桌上摆对称位置,十碗以下成单,十碗以上成双。夹菜同样有讲究,人们最忌讳、最讨厌夹对面碗里的菜或者用筷子在碗中翻云覆雨。吃菜也有讲究,动筷要先等上席的客人先夹,夹菜后要放到自己碗中先落一下脚再送到自己嘴中,菜渣和骨头不能放到桌子上,要丢到地上喂鸡狗。吃饭过程要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要等上席吃完放筷子才能离席;三来两下吃完饭或者吃完饭马上离席意味着对上席和主家的极不尊重。

    失落的隆中山歌

    以司门前古镇为中心的一都,流传着一种新颖别致、风韵自然的民间歌谣——隆中山歌。魏源堂兄魏显达辑录的隆中山歌让它走出了一都,隆回的人们将其与蒙学经典《增广贤文》等量齐观,是隆回的“乡土教材”。

    在隆回,特别是北面,人们田头耕作、山间采樵时信口唱它;夏夜纳凉、冬日围炉时唱它;堤上对歌、集市相会时唱它;长辈诫徒、家门训子时仍然唱它……    

    隆中山歌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活泼俏皮,虽世无刊本,但却妇孺皆知。

    从内容上看,隆中山歌或抒发感情,如“有病方知无病好,有事方知无事福;天下堪堪本无事,庸人自扰胡乱为,有福之人无是非。呀!江海闲鸥自在飞。”或歌功颂德,如“人家总要后人贤,好儿不要多买田;儿孙自有儿孙福,哪能担忧到百年。呀!作得好事万古传。”或说明事理,如“世态炎凉自古今,哪个不是势利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呀!须知仁义值千金。”或勉励告诫,如“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世间好语书说尽,世间事理书说清。呀!拥书万卷不愁贫。”或嘲讽幽默,如“乘人处处有心机,已占强边人吃亏;人巧哪知天更巧,得便宜处失便宜。呀!亏人还是亏自己”……

        隆中山歌,如同珍珠滴落玉盘、细雨敲打着窗棂,在岁月静好的隆回人生活中泛起阵阵涟漪;山歌中绚烂美丽的生活生产描绘,增添了他们生活的无限乐趣。解放前后,隆中山歌渐趋冷落;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终至失传,濒临湮没了。今县文化馆存《隆中山歌》手抄本一本,共计收录山歌218首。隆中山歌的传承人、今年80岁的魏玉民老人至今能清晰地记得大部分歌词。

    QQ图片20170510164650.png

    魏玉民在唱《隆中山歌》



     



    总 顾 问:罗佳成  郑希华  刘小溪  贺震寰      

    总 策 划:欧阳征剑  陈冬沣

    本期顾问:马轶麟  邹宗德  谭奇洪  陈静

    撰    稿:胡权  戴琛

    编    辑:喻无瑕  陈红

    特别鸣谢:隆回建鸿达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辰河世家

    致    谢:中共司门前镇党委  司门前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隆回县志》1994年版               《隆回县司门前镇志》2015年版

    《隆回黄金生产简史》 黄镇(著)       《隆中山歌》胡光曙(著)    

    《向阳书院记略》陈扬佳(著)          《邵阳魏氏族谱》(广字第12号)

    《隆回北面的宴席风俗》邹宗德(著)   《孙俍工妙语救万人》胡寿山 彭如(著)



    QQ图片20170531120713.png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